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余姓

鎖定
余姓,中國百家大姓氏之一,主要起源於 姬姓, 東周春秋時期 秦國上卿由余之後。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51位(民國版中列第90位),據2010年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余姓人口約650餘萬(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52%,當年排名第41位(在2019年公安部最新人口統計數據中列第40位)。人口分佈上主要以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慶, 安徽, 福建,廣東,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餘字因古時讀音區別,故有多種不同的源流差異。余姓發源地據考起源於現陝西鳳翔一帶,可考據的得姓始祖以姬姓餘氏為多。
中文名
余姓
外文名
Yu
郡    望
新安郡、下邳郡、吳興郡
堂    號
清嚴堂、忠惠堂
著名人物
餘靖,餘玠,餘子俊,餘秋雨,余光中,餘國琮,餘愛水
得姓始祖
姬由余

目錄

  1. 1 歷史發展
  2. 姓氏起源
  3. 姓氏始祖
  4. 2 遷徙分佈
  5. 3 傳統文化
  1. 郡望堂號
  2. 家譜文獻
  3. 宗祠對聯
  4. 字輩排行
  5. 姓氏分支
  1. 4 姓氏名人
  2. 古代名人
  3. 近現代及當代

余姓歷史發展

余姓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於 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上卿由余之後。
余姓圖騰 余姓圖騰
由余是 周攜王姬餘臣(字伯服)的子孫(另一説是晉國姬叔虞之後),在出使 秦國時, 秦穆公見其有才,於是用計留作己用,任其為 上卿。由余在任期間,為秦穆公制定攻討西戎蠻族的策略,助秦滅西戎十二國,使之拓地千里。由余的後人以其名作為姓氏,稱由氏和餘氏。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兒子姒罕,屬於帝王賜姓為氏。大禹有妻塗山氏,據《 姓氏考略》記載:“傳夏禹之後有餘氏”。禹生有三子,大兒子啓,繼禹而為天子。次子宰,被封為顯。三子空,又名罕,被封為餘度王,其後以封地為氏,稱餘氏。
源流三
源於餘丘氏,出自 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地區的諸侯,因封地在餘丘,家族稱餘丘氏,後簡化為單姓餘。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蜀道 褒斜棧道(褒斜亦稱褒餘),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李白在著名的《 蜀道難》中對褒餘棧道有明確的描述。世代居於褒餘棧道沿途之民眾工匠、驛站官吏、商家棧夥等,其中以陝西漢中一帶秦姓為主的流民,皆有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褒餘氏、褒斜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褒氏、餘氏、斜氏,餘氏讀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流五
源於他族改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出自滿族尼瑪哈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國時期為尼龐古部,以部為氏,滿語為Nimaha Hala,漢義“魚”,後多冠漢姓為餘氏、俞氏、於氏、勝氏等。
滿族裕瑚嚕氏,滿語為Yúhúrú Hala,以地為氏,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長白山、裕瑚魯(今黑龍江右岸俄羅斯耶拉布加),後多冠漢姓為餘氏、玉氏、裕氏、於氏、婁氏等。
⑵.源於赤狄,傈僳人,畲人,党項人等,如唐朝時期白馬氐族等等,即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餘氏世系源流
餘欽(始祖由余三十代後裔)-→(唐肅宗昭武校尉始遷新安郡) -→(代宗翰林學士)-→(憲宗史館修撰)-→(爵祿同父,子三:從、良、袠)-→(宋贈禮刑二部尚書,徙居洪州分寧長茅裏為長茅始祖,子五:革、賁、旅、鹹、升)-→(子二:榮、庠)-→(宋贈禮刑二部尚書,子七:迢、琛、權、遵、倫、敏、軫)-→-→(子五:亢、箕、參、奎、柳)-→-→-→彥孚-→時敏(子二:輔、明)-→公明(子二:榮、名)-→世榮-→良佐(子二:三俊、以時)-→三俊(子四:上卿、正卿、舜卿、瑞卿)-→瑞卿(元工部都水司主事,子四:天益、天爵、天和、天保)-→天爵(元太常院禮儀同知,子四:文光、文彩、文榮、文華)-→文榮(徙湖南臨湘萬庫裏為萬庫裏始祖,即朝興公。注:餘欽傳至朝興公,凡十七代中間自唐開元至正都五百廿八年是謂長茅世系;朝興公遷湘以後為萬庫裏世系。子八:福、賢、文、才、貴、忠、直、壽)

余姓姓氏始祖

由余:春秋時秦國的上卿。先祖原為晉人。秦穆公見由余才德,便用計留由余在秦國為相,很得穆公信任。時秦作為眾多諸侯國之一,其地位並不顯要。由余為 上卿後,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謀劃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里,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 春秋五霸之一。由余是史上最早提出“仁治”説法的,詳見《史記·秦本紀》。由余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尊其為余姓的得姓始祖。

余姓遷徙分佈

餘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 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遷徙情況因缺乏歷史資料,故難以詳考。 [1]  
春秋時的秦國,建都於雍(今陝西省風翔東南),佔有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由余的後裔在春秋時應繁衍於這一帶。
秦漢以後,余姓族人東遷,一支遷入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 陝縣);一支遷居江南,主要繁衍於今安徽。在我國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後人基本上是同時不斷地繁衍滋長。
北方此際戰火連綿,社會動盪不安, 中原 士族開始第一次大舉南遷,余姓大族所處之地正當其衝,故其南遷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繼續南遷,進入湖北、湖南等地。晉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餘昭元,因功高績偉敕賜姓佘,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 南朝宋有餘 齊民,晉陵(今江蘇省常州市)人,以孝行著稱。
唐初, 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餘姓將佐隨往並落籍福建。唐中期有集賢院學士餘欽。唐末,有建陽(今屬福建省)人校書郎 餘鎬在 黃巢攻陷建州時,避居 莆田,後隱居田園耕隱壺山以終;還有餘淵海因避黃巢兵,自福建 同安北遷邵武,於 唐僖宗光啓年間再轉入韶州 曲江縣(今屬廣東省)武溪,是為余姓入粵始祖。此後不久餘淵海次子餘鹹徙居湖南長沙,三子餘袞遷居浙江杭州,長子餘從留居當地。其三子後裔又有遷江西之奉新、 臨川、廣東省之五華、梅州、大埔、 平遠、海豐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佈全國,而且人才濟濟。
明 洪武年間及清 康熙年間,余姓先後作為 江西填湖廣、 湖廣填四川遷民姓氏之一,由東向西大規模遷入湖南、湖北、陝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地。明清之際,余姓不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餘姓也得以繁衍發展。清代,有餘姓自福建省遷至台灣,知名人物有抗日首領餘日清。此後又有移居海外者,比較著名的有前加州省會城市薩克拉門託市市長餘福慶(兩次連任)。
如今,余姓分佈廣泛,尤以四川、廣東、江西、湖北等省多此姓。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發佈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報告,余姓分佈最多的省份是湖北。 [2]  

余姓傳統文化

余姓郡望堂號

  • 郡望
新安郡:秦置 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 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盞縣)。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 高陽縣舊城村。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晉治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還治高陽。隋開皇三年(583)廢。
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帶。
武威郡:甘肅西涼府(今甘肅 武威)。元末死節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諡忠宣餘闕公世居地。
堂號
下邳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忠宣堂:合肥餘氏望祖元餘闕諡“忠宣”。
清嚴堂:宋朝的餘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朝時期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裏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後來的宋理宗。宋理宗即位後,封天錫為奉化郡公,他逝世後諡號“忠惠”。
八賢堂:北宋仁宗時餘靖,曲江人(今廣東曲江),官至工部尚書。他以敢直言著稱。仁宗天聖年間,可見得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後世廣東的餘氏人士,都對這位傑出先人的事蹟津津樂道。
四諫堂:餘靖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世稱"四諫"。皇祐間起知桂州,英宗即位,知廣州10年,勤政廉潔,歸時不帶南海一草一木,廣州建"八賢堂",靖為八賢之一受祀,晚年官至工部尚書。餘氏四諫堂、八賢堂即由此而來。
其餘有忠厚堂,紹賢堂,培元堂,端本堂,敬義堂,敦睦堂,親睦堂,敦本堂,白華堂,風采堂,永言堂,豐樂堂...等。

余姓家譜文獻

浙江仙居樂安餘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
浙江黃岩蘆洋餘氏宗譜稿,著者待考,民國年間稿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
安徽餘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卷、第十二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六卷、第二十七卷。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
安徽徽州新安餘氏世系像譜不分卷,(清)餘剋制纂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安徽徽州新安郡餘氏家譜,(民國)餘日院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九卷。現被收藏在 福建省圖書館。
安徽休寧餘紹賢堂族譜三十卷,(清)餘家修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石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安徽歙縣藍田餘氏統宗世譜,(清)余天柱編,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安徽歙縣餘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潛山餘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缺卷首。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安徽舒城龍舒餘氏宗譜十二卷,(清)餘紹瑞、餘恩聰等續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敦睦堂活字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人民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大連市圖書館(缺第一~四卷)、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福建建陽書林餘氏重修宗譜不分卷,(清)餘振豪等修傳鈔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新安堂刊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
福建安溪餘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
江西婺源沱川餘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手抄本兩冊。現被收藏在 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婦婺源長溪餘氏正譜兩卷,(清)餘章耀等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 安徽省圖書館。
江西婺源長溪餘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餘有橫等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寶善堂活字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撫州梨溪餘氏宗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九~十卷。現被收藏在 江西省檔案館。
江西黎川宏村西山餘氏族譜八卷,(民國)餘會元纂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黎川縣宏村鄉餘家排。
江西銅鼓餘氏宗譜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銅鼓帶溪高嶺村榧子洞。
湖北餘氏宗譜不分卷,(清)餘崇福撰,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手抄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當陽縣檔案館。
湖北武漢丹徒餘氏宗譜不分卷,(民國)餘毓溥編輯,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新洲餘氏宗譜十卷,(民國)餘仲明、餘朗卿續修,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綠化鄉周山村。
湖北新洲餘氏宗譜二十九卷,首六卷,(民國)餘希純等續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新洲縣餘集鄉餘集村。
湖北黃岡餘氏宗譜,(清)餘□□撰,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六冊、第一卷、第五~十卷、第十二~二十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黃岡餘氏宗譜二十七卷,首一卷,(民國)餘駿勳編纂,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冊。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黃岡餘氏宗譜,(民國)餘宗全、餘正財等纂輯,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親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三卷、第五~六卷、第八~九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南中湘餘氏延堂三修族譜十卷,(清)餘發初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延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南寧鄉餘氏四修族譜二十一卷,首一卷,(民國)餘品香、餘和生修,餘雲樵、餘劍龍纂,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新安堂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十八~二十一卷,另有一部今僅存卷首、第二十一卷。現被收藏在 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臨湘餘氏宗譜一百一十八卷,(清)餘昌祖、餘作誥纂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下冊、第一百十卷、第一百十二卷、第一百十四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臨湘餘氏七修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陰覽渡餘氏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八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漢壽餘氏續修族譜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餘烈炳、餘謨智等修,餘烈汝、餘謨福纂,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十五卷、第十九~二十一卷、卷末。現被收藏在湖南圖省書館。
廣東餘氏族譜三十卷,(清)餘振新、餘澤探等編,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修,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紹賢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 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有兩部)、中山大學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乳源餘氏族譜十卷,(清)餘衍箕、餘大林等台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凌雲書院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福建長樂餘氏世譜家傳不分卷,(清)餘國綱纂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手抄本二冊。現被收藏在台灣。
重慶長壽餘氏族譜一卷,(民國)餘肅宇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重慶市長壽區沙石鄉場上村、重慶市長壽區葛蘭鄉先桂村。
四川榮縣餘氏族譜四卷,(民國)餘懋昭、餘錫朋等纂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 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瀘縣餘氏族譜不分卷,(民國)餘隆起、餘明暉等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石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四川合江餘氏族譜,(清)餘觀和編,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合江縣焦灘鄉老瀘村柿子林(今僅存一卷)。
四川內江餘氏族譜一卷,(民國)餘楊亭續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內江縣朝陽山鄉。
餘氏族譜六卷,(清)餘衍爻等纂修,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餘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雲和縣文物管理局(今僅存六冊)。
餘氏族譜二十卷,(清)餘桂芬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907年)步雲閣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
餘氏宗譜十八卷,(清)餘復魁等纂修,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忠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埠川餘氏新纂宗乘五卷,(清)餘有伶纂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邊田餘氏重修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民國)餘傅思等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光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餘氏宗譜二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文物管理局(有三部)。
餘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四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十七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貴源餘氏支譜,(民國)餘士勤撰。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山東泗水餘氏會通世普五卷,(明)餘璦纂修,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
浙江淳安遂安西澗灃南餘氏族譜三卷,(清)餘之纂修,清康熙年間維新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東冰廠跟餘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餘章乾、餘德淇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錦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鄞東冰廠跟餘氏宗譜十五卷,首一卷,(民國)餘光紋修,李向榮纂,石聘玉編輯,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錦樂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鄞縣鄞東冰廠跟餘氏宗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錦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四~七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象山峯北餘氏宗譜一卷,(民國)鄭敬之重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手抄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長興麻園餘氏宗譜十二卷,(民國)餘樹南主修,餘福豪協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4年)致和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長興縣煤山鄉。
浙江紹興鹹歡河沿餘氏家譜一卷,(清)餘嘉福修,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紹興鹹歡河沿餘氏家譜一卷,(民國)餘嘉福重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敬義堂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龍游高階餘氏宗譜六卷,(清)余天燦、餘瑞旭等續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龍游高階餘氏家譜譜目錄序例,(民國)餘紹宋纂,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常山定陽黃崗餘氏宗譜五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何家鄉黃崗村。
浙江常山蘿蔓塘餘氏宗譜兩卷,(民國)徐燮續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獅子口鄉塘底村(共四部)。
安徽徽州臨淮餘氏宗譜,(民國)餘學湘等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淳安瑤坡餘氏宗譜,(清)餘佩銓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南平江碧潭餘氏族譜,(民國)餘鯤等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蘇常州毗陵餘氏族譜,(清)餘升初初稿,餘斯浩、餘鼎勳續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端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餘氏族譜十四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五(公元1936年)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餘氏族譜二十二卷,首卷分上中下冊,著者待考,民國戊寅年(公元1926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餘氏族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碧潭碧潭餘氏族譜二十四卷,首十二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冊,缺第七卷,另附之公案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餘氏族譜十四卷,首三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丙寅年(公元1864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湖南平江餘氏四修族譜二十二卷,首捲上中下冊,(民國)餘榮晃纂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新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各地餘氏宗族譜
各地餘氏宗族譜(21張)
《上井餘氏族譜》 新陽鎮上井村《上井餘氏族譜》,原譜撰修年代不詳,於明正統年間因避匪患遺失。今留存舊譜為上井余姓四十一世孫餘起鵬主持編修。1989年,曾重修一次(未完稿);2005年,由族人出資第二次重修。
《管前餘氏族譜》 管前鎮管前村《管前餘氏族譜》始修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裔孫餘起元、餘起慶主持編修。清道光十年(1830年),由裔孫餘自奮、餘必端主持再次重修。全譜共三卷,約38000餘字。
《小蕉餘氏宗譜》 梅仙鎮小蕉村《小蕉餘氏宗譜》,於2000年3月,由族人聘請吳步韓主持編修,餘祥侶作序。全譜173頁,3萬餘字。
《大王公房譜》 八字橋鄉坑頭村余姓《大王公房譜》(原稱《瓊瑤族譜》),始修於明代,由余七大郎主持編修。清初,由余雨化主持重修。原譜有世系圖、本系各地宅基地錄、源流、遷移、災變等內容。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由族人聘請 王春先生重修。全譜增續世系圖。民國11年(1922年),由裔孫 餘光星主持重修,全譜續清咸豐四年至民國11年的世系圖。1996年,由裔孫餘孔梅、餘唐益、餘世傑、餘澄等主持再次重修。全譜有源流、譜序、世系圖、世傳、墳圖、歷代名人、族規、家法等內容。
鳳元余姓宗譜》西城鎮鳳元村《鳳元余姓宗譜》,原譜失傳。1991年,由裔孫餘州茂、餘承廉等主持重修。全譜約6.8萬餘字。

余姓宗祠對聯

【名高四諫;道就單車】
上聯典指北宋時期的韶州曲江人餘靖,天聖初年進士,仁宗景祐年間,范仲淹被貶,諫官御史都不敢説話,他上書反對,也被貶逐,從此知名,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並稱“四諫”。
下聯典指南宋時期的安溪人餘克濟,慶元年間進士,由侯官尉升任梅州知州。當時境內有盜,有人勸他慢行緩去,他説:“乘他們還沒有集而優勢,正可以及時滅掉。”於是單車上路,盜也退去。
【靈鼉負閣;釣魚列屯】
上聯典指南宋時期的大臣餘端禮,相傳幼年時曾遇大水,與鄉鄰同處一閣,閣將沉時,有物如鼉來負此閣,眾人得救。中進士後,歷任監察御史、兵部侍郎、刑部尚書等,官至宰相,曾輔佐光宗、寧宗理政,後受韓侂冑排擠。
下聯典指南宋時期的大臣餘玠,寒士出身,曾參加淮東制置使趙葵幕府抗擊蒙古軍,繼而升副使。淳祐初年被理宗召見,建議不可輕視武將,願以收復全蜀為己任,被授予四川安撫處置使,立足重慶,整頓吏治,招納賢士,築合州、釣魚等城,增強防備,曾擊退蒙古軍。
【餘徵台輔;膽落豪蹤】
上聯典指餘氏名人餘堯弼事典。
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進士餘端禮事典。端禮,字處恭,龍洲隊。孝宗時累官吏部侍郎,光宗召拜吏部尚書,擢同知樞密院事。寧宗立,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卒諡忠肅。
【系承由余;望出新安】
全聯典指春秋時期的晉人由余,秦奉為上卿。子孫分別以“由”、“餘”為姓。
【學尊孟子;清並林逋】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餘允文,下聯典指北宋時期的餘靖。
【兄弟睦,家之肥;子孫賢,族乃大】
此聯為清朝時期的三防主簿餘小霞自題聯
【勸子勿為官所腐;知君欲以詩相磨】
此聯為清朝嘉慶進士、清朝兩江總督梁章鉅(公元1775~1849年)贈餘氏名人餘小霞聯。
【諫草流香,當記曲江遺澤;長茅發跡,敢忘宋朝傳聲】
此聯為江西省武寧石渡鄉餘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北宋時期的曲江人餘靖,以直諫著名。下聯“長茅”為地名,處於修水、武寧兩縣間。

余姓字輩排行

安徽省金寨大別山餘氏字輩:從文秉道 嗣述維新 成家顯煥 善慶長守 輔仁遠紹 福華恆厚
余姓家族輩分排列圖 余姓家族輩分排列圖
陝西省榆林市佳縣一脈餘氏字輩:化大威, 國自世法興, 登嘉繼佔仲, 德懷永勝生, 名傳萬曆存, 承宗振澤宏
四川遂寧橫山字派:猷洪漢君鼎 水木日正長 人文金玉勝 龍鳳啓聯芳祖德培忠厚 詩道乃大光 承先永載福 世代慶榮昌
琛下木瓜志仲派:修齊啓平治 立志效忠良 積善天加慶 登庸永顯揚
琛下木瓜以仲派: 仁義禮智信 公卿士大夫 文章崇孔孟 光啓述先謨
琛下碧潭派:宗祖文明遠詩書正象賢聖朝資輔翊榮貴永欽傅
琛下虹橋派:得勝回朝日功成可遠揚新安存志大善慶自天長
權下讓公木公派:世大興發祥永遠啓文明才華光上國福祿自天申
碧潭餘氏另支字輩:宗祖文明遠澤政本家修賢能崇德教經學紹先猷
安徽六合餘氏字輩:隆慶康賢培寬振泰信壽品寧
江西婺源、湖北英山餘氏字輩:九文有道延良善維時思永承敬修昭盛德家運兆方興
安徽嶽西縣余姓字輩:士應宏昌運賢良永錫芳育英崇
四川內江餘字輩:量思達先元 學世能常仲 朝廷禮讓謙 科裏贊坤乾
湖北省安陸市趙棚鎮楊興村周餘衝餘家灣字輩:應啓祖光德 正新厚世仁
重慶市雲陽縣龍角鎮:啓文永庭 振興家邦 世代榮昌 長華吉祥
安徽金寨余姓字輩:光大登之道在明德新良善開科第敦本世源
安徽太湖、宿松餘字輩:大福聰名道 仲彥子萬紹 廣尚志正啓 文德盛邦朝 承家傳世澤 嗣業允常昭 賢良應景運 達顯慶崇高
安徽省壽縣餘氏(新安郡 靜勝堂)字輩(十一世至五十八世):尚德崇仁 本支益茂 承先紹祖 世緒鴻昌 長傳勳典作善永祥 家聲克振華國賢良 元澤紀兆 景明耀光 延厚吉慶 浩學同康
湖北省荊州市川店鎮玉蘭村字輩(前八輩):聖大光明 祖兆吉祥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龍潭坪鎮白竹坪村字輩:世大光明吉 永正朝庭宮 威武長悠遠 富貴振家風
湖南臨湘萬庫裏世系——朝興公(文榮)遷湘以後為萬庫裏世系。朝興公即湖南臨湘萬庫裏始祖。世系派字如下:文友 定可勝氵大名嘉之 其祚永昌 作求世澤 長以致祥 熙時益起 登進秀良 惟孝克忠 家國爾光 貽謀盡美 振紀扶綱 發揚祖德 冠冕堂皇 弘毅立業 精誠興邦 勤謙清正 和樂安康。

余姓姓氏分支

  • 尤溪餘氏
余姓的入閩定居有來自不同時期和不同世系。有西漢武帝時期隨漢軍入閩鎮壓閩越王后裔叛亂的陝西、四川一帶余姓將士。五代梁大通二年(528年),有餘烈入閩為官,其家屬隨遷定居建陽,後裔分遷至古田、尤溪、莆田等地定居。唐總章二年(669年),有河南余姓將士隨 陳政、 陳元光父子入閩平定閩粵界一帶山民暴動,後定居於閩南、福州等地。另有唐開元年間(713—741年), 餘青由泗州下邳到建陽為縣令,後舉家定居於五夫籍溪(今 武夷山市 五夫鎮),其後裔分遷沿 閩江各縣及福州等地。據考,入閩余姓大部分源於余姓發祥地泗州下邳。
據 尤溪余姓各宗譜及《 福州姓氏志》考究,尤溪余姓大都源於杉洋余姓世系。入閩始祖為唐開元間由泗州下邳入閩任建陽縣令的餘青。其長子餘煥於唐天寶三年由建陽遷古田縣杉洋鄉(今杉洋鄉 杉洋村)定居立祠。餘煥四世孫餘錫於北宋初,由古田遷 侯官縣興賢裏定居。餘錫之裔孫餘廿四,於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由 侯官(今閩侯縣)入遷尤溪五十都定居,為余姓最早入尤的始祖。另載有明永樂間由大田廣平(時為尤溪四十八都)入尤的 八字橋鄉余姓,還有清嘉慶間由 永春入尤的聯合鄉余姓。這是尤溪余姓的3個主要支系。還有因婚嫁等原因入尤的散居縣內各村的余姓。
(一)由閩侯入尤定居
新陽鎮上井、龍益、林尾、文山, 管前鎮管前、西溪口、 南華、真地,西城鎮東村、湆頭, 梅仙鎮梅營余姓
新陽鎮 上井村余姓始祖餘廿四,於後唐同光四年(926年)由 侯官縣入遷尤溪五十都萬人莊(今池 田村所在地)謀生,於鹹平五年(1002年)定居於踝口(今上井村西洋厝後)立祠建祖。餘廿四生4子,長子餘卅一於南宋末或元初,分支定居於上井村龍身侖,建祠堂曰“種德堂”;次子餘卅二分支至管前鎮南華山(今 南華村)定居;三子餘卅三分支至當時縣內的四十八都(明嘉靖間析歸 大田縣)萬宅村(今大田 廣平鎮萬宅村)定居;四子餘卅七分支五十都洋頭院後(今龍益村)定居,其後裔餘原益於明 正統二年(1437年)在龍益村立祠建“龍溪堂”。其後,有餘卅七後裔遷往鎮內瓷廠村楊厝寨、雙鯉村,還有城關鎮,以及西城鎮湆頭、東村等村定居。
新陽鎮林尾村余姓始祖餘鴻倫為餘廿四之十三世孫,約於明中葉由 上井村入遷定居。其後又有餘卅一“種德堂”裔孫由上井遷至新陽鎮文山村, 管前鎮西溪口村、真地村,西城鎮麻洋、東村, 梅仙鎮梅營等村定居。
管前鎮管前村余姓始祖餘伯六為餘卅一裔孫,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上井分支遷當時的三都館前(今管前村)定居立祠。其後,有裔孫分支至南華村定居。
西城鎮 鳳元村余姓始祖餘富七,約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上井遷至當時四都大坑村(今西城鎮鳳元村前洋自然村)定居。其後裔孫遷至湆頭村定居。
梅仙鎮小蕉、源湖、登第, 聯合鄉嶺頭,台溪福廷坑余姓
梅仙鎮小蕉村余姓始祖餘紹七,為入尤始祖餘廿四的三子餘卅二裔孫,於明 正統四年(1439年)由當時縣內四十八都萬宅(今 大田縣 廣平鎮萬宅村)坑嚨頭自然村,入遷九都上 董山(今 梅仙鎮南洋村董山自然村)定居。其十幾代後裔(名不詳)由董山遷至小蕉村定基立祖。小蕉余姓後裔(名不詳)於民國初(1913年左右)入遷十都源湖(今梅仙鎮 源湖村)定居。
梅仙鎮登第村余姓始祖(名不詳),為小蕉余姓後裔至登第入贅後定居。
聯合鄉嶺頭村余姓始祖(名不詳),於清順治間由梅營彭坑自然村入遷定居。
台溪鄉福廷坑村余姓始祖餘富八,為 新陽鎮 上井村餘卅一次子。約於元中期先由上井入遷坂面 蔣坑村米蘿石自然村下坑洋定居,後轉遷入福廷坑橫洋自然村定居立祠,傳35代100多人。
(二)由大田入尤定居
八字橋鄉 坑頭村余姓始祖餘鍾孫,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由當時縣內四十八都(今 大田縣 廣平鎮)入遷二都梨樹坑頭(今坑頭村)定居立祠,今蕃衍人口近2000人。
(三)由 永春入尤定居
聯合鄉 聯南村余姓始祖餘長演(字光疇,號廷演),約於清嘉慶五年(1800年)由永春二十都洋上鄉(今桃城鎮 洋上村)至聯合塔兜街做糕點生意謀生,後定居於聯南村。廷演生四子:文就(之房)、文接(亨)、文續(利房)、文福(貞房)。其後有裔孫分支定居聯東村、梅仙源湖村。
(四)由江西入尤定居
洋中鎮 官洋村余姓,由江西入遷定居於該村後岬自然村。入遷年代及源流具體地點不詳
全縣其他各鄉(鎮)均有數量不多的余姓人口,在數人至40餘之間。
(五)新陽鎮上井“種德堂”祖余姓遷移
新陽鎮上井村餘卅一“種德堂”祖余姓,民國及以前各個時期有後裔分別遷往省內順昌縣、 安溪縣、漳平市、仙遊縣,以及廣東省湛江市等地定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裔孫餘作團於1950年遷往沙縣 富口鎮巖地村定居;其後有餘時波、餘生森、餘生來等遷往沙縣富口鎮所在地定居;余天沛等遷往閩侯縣 甘蔗鎮 化龍村定居;餘作煉退休定居廈門市;餘生初退休定居山東省濟南市,其長子餘江旅居加拿大蒙特利爾市、次子餘捷旅居墨西哥。
(六) 新陽鎮龍益“龍溪堂”祖余姓遷移
新陽鎮龍益村餘卅七“龍溪堂”余姓裔孫有遷居於 沙縣的。
(七) 梅仙鎮小蕉村余姓遷移
梅仙鎮小蕉村余姓裔孫,於民國時期有8户遷往三明市定居,並有裔孫遷往邵武市定居。

余姓姓氏名人

余姓古代名人

餘諷,東晉官吏,晉成帝時期諫官。
餘昭元,餘諷之子,字君章,東晉將領。
餘齊民,南朝宋官吏,以孝聞名。
餘孝頃, 南朝將領。
餘鎬,唐鹹通年間進士。
餘欽,唐代官吏,曾任集賢院學士。
餘懃,唐朝名臣,字南澗,又稱餘南澗。曾任工部尚書兼御使大夫,最後勳封上柱國。
餘中,江蘇宜興人。公元1073年於宋神宗時期高中狀元。
餘靖,北宋名臣,慶曆四諫官之一,官至尚書左丞。
餘深,北宋權臣,一生曾兩次封相。
餘元一,南宋理學大家 朱熹弟子,為其得意門生。
余天錫,南宋大臣,與丞相 史彌遠有深交,官拜參知政事、 觀文殿學士。
餘端禮,浙江人,南宋丞相。
餘復,南宋文人,是宋光宗 趙惇登基後的首位狀元,亦是福建首位狀元。
餘玠,字義夫,曾任資政殿學士,兵部尚書兼四川制置使等。釣魚城防禦體系的創建者。南宋抗蒙名將。
餘闕,元末死節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
餘有丁,明萬曆年間內閣首輔之一。
餘煌,浙江人。天啓五年狀元。曾任南明魯王政權兵部尚書,後投海殉國。
餘子俊,明朝名臣。祖籍湖北京山,曾任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任上曾力築延綏長城,抗擊蒙古侵擾。
餘懷,字澹心,一字無懷,號曼翁、廣霞,又號壺山外史、寒鐵道人,晚年自號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黃石人,僑居南京,因此自稱江寧餘懷、白下餘懷。
餘國柱,湖北大冶人,曾任吏部尚書,康熙年間入閣。
餘正健,清朝名臣,曾任督察院 左副都御史兼順天府尹。雍正時曾御賜“天下師表,和而不流”。
餘朝貴,晚清重臣,黃岡餘家樓人。清廷曾賜“勁勇巴圖魯”稱號。是與左宗棠,曾國藩等並列的清廷五位從一品銜漢人武官之一。
餘象鬥,明朝書商,通俗小説作家。
餘洪元,湖北咸寧人,著名漢劇表演大師。史稱“老生正宗”。
余三勝,湖北黃岡人。著名京劇大師,是京劇創始人之一。其子餘紫雲亦習京劇,為同光十三絕之一。其孫餘叔巖系京劇餘派老生創始人。

余姓近現代及當代

餘日章,基督教領袖,中國紅十字會早期創始人之一,蔣介石與宋美齡的證婚人。
餘漢謀,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抗日將領。
餘程萬,民國陸軍中將銜,抗日將領,曾指揮“常德保衞戰”。
余光中,祖籍南京,落籍台灣。著名詩人,作家。
餘日清,台灣抗日誌士。
餘青松,中國現代天文學家,1897年9月4日出生於福建廈門,1978年10月30日病逝於美國馬里蘭州。曾經獲得土木建築學士學位、天文學碩士學位、天文學博士學位。
餘秋裏,開國中將,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原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餘立金,開國中將,曾任空軍政委,“楊餘傅”事件受害人之一,平反後任空軍黨委第二書記,民航總局第一書記。
餘放,原國家安全部副部長。曾指導過“潛伏”等諜戰影視作品。
餘章林,又名餘德驥,化名章林,曾任中央紀委委員,黑龍江省紀委書記。任上病逝。
餘瑞璜,著名物理學家,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吉林大學教授。
餘承東,現任華為消費者業務CEO 、華為集團董事。
餘夢倫,中科院院士,中國著名火箭領域專家。
餘秋雨,著名詩人,作家。
余男,著名女演員,代表作品《月蝕》、《圖雅的婚事》、《戰狼》等。
餘旭,漢族,新中國殲十戰機首批女飛行員之一,烈士。綽號“金孔雀”。
餘華,當代作家。 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代表作《 活着》、《 許三觀賣血記》、《 兄弟》等。
餘心恬,2009年在校期間主演電視劇《 大西南剿匪記》飾演女二號烏娜。
餘玥,2002年,以童星身份主演清宮劇《格格要出嫁》,飾演小金蟾。
餘安安,2007年憑藉劇情電影《我要成名》獲得 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餘楓,2012年,參加 寧波人民廣播電台主辦的娛樂節目“寧波好聲音,娛樂星擂台”獲得年度總冠軍。
余文樂,2000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青春@Y2K》,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
餘少羣,2008年,因出演劇情片《梅蘭芳》中青年梅蘭芳一角而受到關注,並憑藉此片獲得金馬獎、華表獎及亞洲電影大獎等電影節最佳新人獎。
參考資料
  • 1.    余姓的遷徙分佈    .中華餘氏網.2009年2月12日[引用日期2016-09-08]
  • 2.    常見姓氏分佈來了,看看你的姓氏在哪個省份最多  .北京日報[引用日期202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