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周易(书籍)
易学
易经入门(书籍)
周易

《周易》与《易经》的区别是什么?

关注者
42
被浏览
60,426

28 个回答

《周易》从属于《易经》系列,二者没有本质区别。《易经》包括夏代的《连山易》、商代的《归藏易》,周代的《周易》。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连山

后亦称《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据传为天皇氏所创。

归藏

《归藏》是《三易》之一,与《连山》《周易》统称为《三易》。该易书是以坤为首卦,故名为归藏。

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所以,可以这么理解:《易经》包括周易,周易属于易经。但流传到今天的易经也只有周易了,所以,在如今很多场合提到的易经,其实也就是指周易。

严格意义来说,这里面其实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真正的《经》,另一部分则是《传》,可理解成“传授、讲解”易经的知识点。也就是说,《经》是教科书,《传》是教辅,两者一起构成了《周易》。

《易经》和《周易》的来源: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书”,它是由八卦衍生而来,据说是三皇之一的伏羲发明了八卦。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代则是《周易》。后来《连山》、《归藏》失传,只有《周易》传了下来。

另一种传说是五帝中的神农炎帝开创《连山易》、轩辕黄帝开创《归藏易》,后来这两种均失传。现在流传的易经版本是周文王所创的《周易》。

比较这两种说法,共同点是都认同《周易》是周文王所创,从周代开始,《连山》、《归葬》则是在周之前,区别只是五帝时期还是夏商时期。

《连山》是中国第一部易书,后来称《连山易》,古代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据传为天皇氏所创。

远古有三易,《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其中连山易和归藏易,两千年来历代典籍鲜有记载,学术界无不认为其已失传,已成定论。此二易也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

历来学界以为,连山易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

渊源

郑玄(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其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连山》与《归藏》、《周易》并称为“三易”,《连山》属先天易。

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据传《连山》是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简本)。《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连山》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其先天八卦图,以艮(山)为首,主要讲阴阳卦的对峙。

编辑于 2022-08-27 19:14

在当下来讲周易即指代易经,但如果细究最早则是有易无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易是一种占卜方法,古人将每一次用易占卜的过程结果都记录了下来,合成了一部占卜记录,当然类似的占卜记录共有三部即连山、归藏与周易。

那何时成经了呢?这就要说到孔子,是孔子研究了周易这部占卜记录后,将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总结成了一部书《十翼》,这样周易才成为了易经,后历代儒家主要研究的内容也就是十翼的内容。说易经是群经之首也是从这时算起的。

下面有详细讲解,欢迎点赞收藏

一、什么是易经

《易经》原本有三种,分别叫做连山、归藏、周易,他们分别盛行在夏、商、周三个朝代。但并不能只认为连山就是夏朝的,归藏就是商朝的,周易就是周朝的。因为现在的考古证据表明(如春秋战国时期),这三种易经是同时存在,同时运用的。在《周礼》中有云:

太卜掌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古代的占卜者是要同时学习,甚至精通三种易经。但很可惜,连山和归藏在三国时期已经遗失了,所以说我们现在所说易经只等同于周易。

二、易经、 易传与 易理

易经:易经就是夏商周三朝的占卜记录

易传:是指后世学者对易经的占卜记录的注解,也称 易注,当下流传于世的注解大多来自于儒家学者,其中以孔子的注解最广为人知,称为《孔氏易传》,由于西汉中期开始古代王朝独尊儒术,以至于后世所说的《易传》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就是指《孔氏易传》。

《易传》又称《十翼》,是对《 周易》作注释的著作,著作内容包括《彖》上下、《 象》上下、《 文言》、《 系辞》上下、《 说卦》、《 序卦》、《 杂卦》共有十篇,故称《 十翼》。

易理:后世学者们对《易经》的学习也就主要集中在对《易传》的学习,而《易传》中所表达的理念和道理也就被称为易理。

三、周易的发展历程

1、周易的发展简述

在商朝纣王统治时期,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羑里,被囚期间文王通过对八卦演绎、卜筮,编撰了《周易》。

《史记》——“文王拘而演周易”。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重新解读了周易的64卦及其爻辞,进而编写出《易传》,至此易经的卜筮部分与易理部分就开始同步流传了下来。

2、周易的分化

到了汉代,朝廷开始独尊儒术,儒家们的地位得到提升,因此由孔子所写的《易传》成为了主流学说,广大儒生们开始对《易传》进行研读与学习,这部分学问被称为经学。其核心思想也从易经原始的卜筮功能转为对人间世事的哲学解读,其中亦融入了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思想理念。这部分内容也被称为纯易经。

而另一些学者如焦延寿、京房等将易经的卜筮部分进行了发展,融合了阴阳家的理论,并从中演化出了诸多术数门类,如太乙、遁甲、风角,汉朝经占、六爻以及风水等。这部分内容也被称为杂易经。

3、周易的传承

上面提到汉时众多儒生们开始对《周易》进行学习,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注解和在各自的弟子中传承,而当下我们看到的《周易》则是由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王弼传承下来的。但经过多次考古发现,我们现在认识到王弼传承下来的《周易》已经与古《周易》有了较大变化了,也就是说当下通行本周易是被历代儒生改造后的周易。

4、周易的考古发现

第一次:西汉宣帝时期汉宣帝时期,当时在河内这个地方有一个女子她发掘自己家的祖传老宅得到了一篇易,据《隋书·经籍志》所说,这篇易实际上就构成了,后来流传到现在的十翼之中的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三篇。

第二次: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时期,有盗墓贼在汲县这个地方找到了 魏襄王的古墓,这个盗墓贼本想偷一些金银首饰的陪葬物品,但是很遗憾这位盗墓贼到墓中发现了大批大批的竹简,因为魏襄王是历史上有名的尊师重道,非常喜欢儒家学问,这个盗墓贼只能随便搜刮了一些非常名贵的陪葬品就走了,然后没过多久汲县当地的百姓就发现了盗洞,立刻报告了官府,官府对这件事非常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一层一层这个行政命令下来,用了数十辆的牛车把魏襄王墓中的这些古籍运出来一直运到了当时的首都,皇帝司马炎专门让荀勖(xù)(荀彧的表孙, 荀爽的曾孙)负责整理这批古书,后这批古书被称为《 汲冢书》。

第三次:民国时期在东汉太学的遗址发现了《 熹平石经》的残石,这个《熹平石经》就是东汉时期皇帝为了定立官学就命令下面的人刻了很多的石碑用来记载官方的官学。

第四次: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和六篇类似易传的著作。

第五次:一九七七年安徽阜阳双谷堆汉墓出土了《汉简周易》

第六次:一九九三年在湖北江陵王家台十五号秦墓出土了《竹简归藏易》,据后来的一些学者研究发现,老子的《 道德经》事实上他的思想源头就来源于《 归藏易》。

第七次:一九九五年 上海博物馆收藏了《楚竹书周易》这批读书原本是被盗墓贼在楚墓中盗掘出来之后卖到了国外,在一九九五年我们国家上海博物馆又把这批竹书给买回来了。

第八次:二零零八年清华大学收藏了竹简筮法和别卦,这批竹简原本也是收藏在国外的,后来由清华大学把这批竹简给买回来了,简称为清华简。

以上就是历史上八次与易经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我们从这八次考古发掘所得到的竹简和帛书之中所看到的周易内容与当下通行本周易存在很多区别,方知通行本其实是被后人改编加工过的。

四、周易在传承过程中的易理互驳

1、《周易》不同版本间的易理互驳

上文提到原始版周易与通行本周易存在较大区别,进而导致两者间对《周易》的理解都可能天差地别,比如:天尊地卑这个成语,出自《易传》《系辞》篇的第一句(通行版):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而 马王堆帛书版开篇则称:天奠(dian)地庳(bi),键川定矣。

通行本: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帛书版:天奠地庳,键川定矣。

天尊地卑很好理解,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遵守封建礼教等级制度,天为君地位尊贵,地为臣民地位卑微,很明显的等级关系表述。而天奠地庳少有人知,下面我对帛书版的第一句话做简单解读。

1.1、天奠

奠的原意在《说文解字》中是指放置祭品的台子,《说文·丌部》:“奠,置祭也”。祭品放在什么东西上,我们把那个东西就叫做奠,如果祭祀用的物品放在席子上,那么这个席子就叫做奠。也就是说在马王堆帛书中,这个奠它不是尊贵或高贵的意思。这个奠其实是前提的意思,是平台、是来放置祭品承托祭品的。所以 天奠指的是天具有奠这样的性质,从放置祭品的意象引申出祭奠,进献,安置,安定的含义。也就是说,天奠就是天可以起到安置万物秩序的意思。

1.2、地庳

庳的意思是特指一种房屋,房顶两边高,中间低的房屋,这个房屋可以住人也可以当仓库。《说文解字》注为中伏舍,相关的词汇有宫室卑庳,屋庳。于是庳引申为高低起伏,而且能够容纳,贮藏。地庳的意涵就是大地高低起伏,容纳万物,贮藏万物。

1.3、键川定矣

通行本中对应的文字为:乾坤定矣。其实在原始的易经中是没有乾坤这两个词的,乾卦在最开始的时候被叫做键卦,坤卦在最开始的时候被叫做 川卦,即键=乾,川=坤。

《说文解字》中写道:键,贯通鼎耳的金属横杠。是一种提鼎的工具。一曰車舝。各本作轄。舝,車軸耑鍵也。謂鐵貫於軸耑,如鼎鉉之貫於鼎耳,它是一种穿在马车牛车、车轴两端孔内的零件,能够固定车轮,让这个车轮绕着车轴,让它不会掉落。所以键的含义有:1、提领(铜鼎),2、固定、制约车轮的含义。引申含义则有:提纲挈领,即领导作用;固定、安排、中心的作用。他们的象征意义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纲领,键这个卦或者乾这个卦的意向就已经出来了。

与坤卦对应的是川卦,而这个川字的意思是水汇而成川,也就是说各种水汇集在一起,即为川,就像很多小溪汇在一起,形成江河一样,这个江河就叫做川。所以川有汇集、聚集之意,还有一层引申意义是流通,因为只有水流通了,这些水才能够流才能够流向一个方向汇集在一起。如果水不流通就是一个小沼泽或一个小湖泊,汇不到一起去。因此川卦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汇集,第二层意义是流通。

1.4、小结

所以 帛书中的天奠地庳,他的意思是,天是前提性的,是奠基性的。地是收容性的,是归藏性的。大家看天奠地庳所表达的和现行版的天尊地卑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我们按现行本当中的天尊地卑来看的话,无非就是天很尊贵,大家要去崇拜他,地很卑微,地就顺天行事就可以了。帛书中的天奠地庳就没有这样的等级色彩,没有什么高贵低贱。天和地只是性质不同,功效不同。

也就是说帛书版周易的易理与通行本周易的易理间,是有相互驳斥的地方存在的。

2、《周易》同一词句的易理互驳

除了传播过程中版本上的差异造成的易理互驳,还有一类较常见的易理互驳就是对易经中的同一语句的不同解读。

比如之前我研究过从春秋至清朝由历代先哲编写的188部《 易注》、《易传》中对乾卦" 群龙无首”一词的解读。

通过软件,从以上文献中筛选出关于对" 群龙无首解释较为详尽的章节,共涉及100本书,234段解释,27000余字。

其中按书籍编写的朝代统计如下:

通过从时间维度(根据不同朝代的文献分析之间的差异进行总结分析,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更替古人在思想上的变化)与量化维度(通过对古文中解释段落的长短、重复最多的解释、最独特的解释等信息进行总结分析,找出文化脉络)两个方面对上述古文献内容的总结分析,得出“群龙无首,吉”主要的含义如下:

2.1、持久说

阳,肆而不已则暴,时而后动则治。故圣人之治天下也,有以诛乱去恶者也,应之而正,非其倡也。——《子夏易传》 春秋

拓注:群龙有首则过于阳刚,往往爆发力强但无法持久,所以无法治世,固无首为吉。

2.2、规律说

九,天之德者,言六爻俱九,乃共成天德,非是一爻之九则爲天德也;九,天德也,若体乾元,圣人能用天德,则见羣龙之义,羣龙之义以无首爲吉——《 周易注疏》唐

拓注:圣人发现乾卦六爻整体体现的是一种循环,一种规律,事物从萌芽阶段开始再到盈满后的衰落,万事万物都不可恒久,所以用九( 六爻皆用)即应时而变,不认死理,方吉。

2.3、变卦说一

用九,见羣龙无首,吉,六爻全变者也,全变则成坤矣,然自乾而坤,与坤之本体不尽同也,坤言牝马,此言 羣龙,自乾而坤也,羣龙者乾之六龙也,不变则隐变则动,而羣龙皆见矣,无首者,乾为首,变为坤,故为无首,然六爻皆得老阳,故吉。——《易象义》 宋 丁易东撰

拓注:此处古人阐述了易经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变,用则变,固用九,则乾卦六阳爻皆变阴爻,固乾变坤,得以柔用刚,不为天下先(枪打出头鸟),固无首则贞吉。

2.4、变卦说二

王弼本惟有上下经六十四卦,据春秋传某卦之某卦,例如乾之姤曰潜龙勿用,乾之坤曰见羣龙无首吉之,故名曰:爻变其称一卦可变六十四卦,六爻可变三百八十四爻,即汉焦贑易林之例,盖亦因古占法,而推原其变通之义非臆説也,每爻多证以史事,虽不必其尽合,而因卦象以示吉凶以决进退,于圣人作易垂训之防实有合焉。元宋人易解之中亦翘然独秀者矣,乾隆四十四年三月恭校上——清 纪晓岚注

拓注:乾卦,群龙无首,固皆可用皆可变,固一卦可变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意象相互变通之象。

2.5、天文说

此卦六体俱变则变为柔,以柔用刚之象,或曰圣人作易仰以观天文干天也,天秉阳垂日星二十八宿起于苍龙之角,斗杓所携常先于斗,故以 象阳,冬至一阳始生,自冬至至大寒前,皆一阳之候,而小寒者一阳之中也,自大寒至雨水前皆二阳之候,而立春者二阳之中也,自雨水至春分前皆三阳之候,而惊蛰者三阳之中也,自春分至谷雨前皆四阳之候,而清明者四阳之中也,自谷雨至小满前皆五阳之候,而立夏者五阳之中也,自小满至夏至前皆六阳之候,而芒种者六阳之中也。
至于用九皆变则为坤,然坤月则苍龙不见久矣,乃以见羣龙为象者盖苍龙七宿虽不见于昏,而将旦之时,苍龙七宿毕见焉,见羣龙之象也,所以为无首者,昏为星出之初,旦为星没之候,故以昏为首,旦为尾,昏不见而旦见无首之象,此卦六爻并用九,虽以爻变互伏取象,然验之天象亦无不合——《易象义》 宋 丁易东撰

拓注:坤月即亥月农历十月,黄昏时,青龙七宿在地平线以下,清晨时,青龙七宿的角宿、亢宿等已处于在地平线之上,坤月黄昏不见青龙之首,而清晨才看到,固此无首之象,卦象与天象相应。

坤月,黄昏时,青龙七宿处于地平线以下
坤月,清晨时,青龙七宿的角宿、亢宿等已处于在地平线之上

2.6、生活事项举例说

见羣龙无首无首者,言龙皆同体,无有独出,众龙而为首者,譬如一室皆灯也,而有巨烛燃其间,则烛之光为首矣,又如易牙调味,只见可于口,而不见酸甜苦辣之味,若一味稍多,便见其味盐多则咸见,辛多则辣见,矣天德无所不有,而圣人善用之,孔子所以清任和皆不可名而为圣之时也。——读易述卷一明潘士藻撰

拓注:群龙无首方可品天下之味,观天下之光,君子心怀天下而非一室矣。

2.7、小节

可见不同时期的古代学者对《周易》有着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与他们各自的认知以及所处的时代的集体认知有着较深的关系,因此这些不同的易理解释对他们各自来说也是对其他学者的解释的一种反驳。

五、总节

综上可知,周易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同版本间的易理解读,或者易经中同一词语的易理解读,都可能会存在不同,甚至是易理完全相反的情况出现,所以易经的易理是一种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思想。可能正应了那句话,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I Ching or book of changes。

编辑于 2022-08-27 17:42

一、《周易》和易学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典籍,可称得上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周易》一直居于众经之首的位置。在世界文化史上,《周易》与印度的《吠陀》、欧洲的《圣经》,并称为影响世界文明的三大圣典。


在我国典籍中,最早记载《周易》的是《左传》:“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孔成子以《周易》筮之。”等等。

关于《周易》的作者,《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史记 周本纪》曰:“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里,盖益易八卦为六十四卦”。司马迁认为伏羲作八卦,周文王(西伯)被纣王拘禁,在羑里牢中重八卦为六十四卦推演出了《周易》。后来,人们又认为《周易》的卦辞是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旦所作。

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周易》并非文王所作。由于《周易》成书年代久远,至于《周易》的作者是谁,都无法拿出确切的证据。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易传》。

《易传》又称十翼,是先秦时代解说《周易》的论文集,包括七种十篇。它们分别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关于《易传》的作者,《史记 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司马迁认为《易传》是孔子晚年的作品,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之后,人们便一直认为《易传》为圣人之言。宋代的欧阳修对《易传》的作者提出质疑。至现代,各种说辞纷纭而起,认为《易传》十篇文章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


《周易》还有一个名称――《易经》。

西汉时,人们将《周易》与《易传》合为一书统称之谓《易经》。魏晋时期的王弼把《彖》、《象》拆分,分别附于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之后,又把《文言》拆分到《乾》、《坤》两卦之后。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或《易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周易》经文上下篇之后加《易传》的形式,还有一种就是王弼的那种形式。


所谓易学,就是各朝代人们对《周易》经、传的各种解释、注释。在我国历史上对《周易》注解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有好几千种。总体上形成了两大学派,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象数学派用卦象和易数解释《周易》的卦爻辞;义理学派着重发挥卦爻辞的天理人伦。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还要详述,在此就不多讲了。



二、一画开天,道启鸿蒙


“一画开天”讲的是我华夏人文始祖伏義的传说。

《山海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人首蛇身,华胥氏路遇之,见奇,踏之而孕,历十年,女娲伏義生。”

相传伏義和女娲为亲兄妹,皆人首蛇身,两人结为夫妻才繁衍了人类。他们两人和神农氏一起并称三皇。

剥去神话的外衣,伏義其人在历史上有极大可能是真实存在的。远古人比较蒙昧,对领袖人物进行神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既使在现代,在民间不也有一些关于毛泽东的神话故事吗?


“一画开天”有一种说法认为伏義画的是太极图。这种说法不可信,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太极图是明代才出现的一种图氏。如果说伏義画了太极图秘密流传了几千年,至明代才被人公开面世,这是不可能的。

“一画开天”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一画”是指乾卦的第一画。乾卦为天,为纯阳卦,有三个阳爻组成。这种说法纯粹是以词解意不足为信。

古人把人的智慧称为“天智”。如《韩非子 解老》:“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

所以我认为“一画开天”是指伏義画了八卦,他这一画从此开启了人们的天智,人们开始能用辩证的思维进行思考事物。

八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是一组抽象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说,“一画开天”是我们华夏人辩证思维的起源。所以有种说法称为“一画开天,道启鸿蒙”。



三、《连山》和《归藏》


《周礼 大卜》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郑玄《易赞》曰:“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按照以上说法,夏、商两代就已经有易书存世,况且“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那么周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卦的说法就可疑了。

夏代的《连山》易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卦,艮又代表山,所以称为《连山》。商代的《归藏》易以《坤》卦为六十四卦之首卦,坤又代表大地,大地生养万物,万物莫不归于地,所以称为《归藏》。

《连山》和《归藏》这两部易书已失传不可考。

发布于 2022-02-06 17:42

对于普通人来说,《周易》和《易经》是同一个东西的两种不同称呼而已。

经,就是经典的意思,是指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

而《周易》就是经典,也是名副其实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所以被称之为《易经》。

所以在现代社会,普遍情况下说的《易经》,其实就是《周易》,它们是同一个东西。

.

而对于稍微懂一点《易经》的人来说,他就会知道另一个概念。

就是《易经》其实包含了三部,分别是《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尽管《易经》这个称呼里,包含了三部易,但是又因为《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了(尽管网上有一些人说没有失传,但是又拿不出证据,只是人云亦云的说;而且即便没失传,几乎绝大不人学不到,所以这个不争论它了,这是另外的话题),现在能学到的只有《周易》,所以《易经》通常也就是指三易里面的《周易》了。

.

这就是《易经》和《周易》,其实非常简单,不用长篇大论。

如果要说《周易》讲的是什么,那就要长篇大论了。

编辑于 2022-09-17 17:59

《周易》与《易经》在内容和传承版本上是有区别的。

《诗》《书》《礼》《易》《乐》《春秋》合称“六经”,始见于《庄子--天运篇》,这六部书是孔子亲自整理、编辑春秋以前的经典(所谓“述而不作”)用于传授后人,蕴含了孔子毕生的学术精华,所以被尊崇为儒家经典。

“六经”组成了孔子的一套完整的学术体系:

诗经:文学

尚书:政治学

礼乐经:礼仪制度学

易经:哲学

春秋:历史学

《易》即《易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易经》有不同的版本,其内容也不尽相同。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周易》:在《系辞》中有一个重要的说法,认为《周易》起源于上古包牺时代的结绳记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里的圣人主要指:周文王、周公和孔子。《周易》相传是周文王所做,周公对其进行了完善。但是到了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周易》已经是一部难以解读的神秘之书,所以孔子为《周易》做传来解读《周易》,称为《易传》(共七种十篇,称为“十翼”。在这里华生要指出“十翼”并不都是孔子所做,而是起于孔子,完成于其弟子的)。所以孔子之后,《易经》是包含《周易》和《易传》两部分的。

其次再来说一说《易经》的不同版本,我们今天看到的传世本《易经》将彖辞、象辞混编于经文中。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汉代《易经》未将《易传》与《周易》64卦混合编次;阜阳汉简《易经》中无《易传》内容。这表明传世本《易经》的卦序及编次都出自汉代以后。

发布于 2022-08-22 12:59

商代的占卜随着海量的甲骨文出土,说明其当时整个统治阶层相当重视。

但是密不示人。因为占卜别人对自己的吉凶。无论好坏都会产生隔阂。不利于团结合作。

对于商的通知者来说,无论是怎么样,我都有易经这个武器来统治你们。

周易普及面较广。占卜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阔。基本上从统治阶层到了民间。才得以流传。

对于周的统治者来说。无论你们怎么占卜,我都有武力来统治你们。

发布于 2022-08-27 10:20

《周易》是真正的巨著。

《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本。

《周易》是纯洁、强大、美丽、残酷的真实世界。

《易经》是什么?需要您自己去判断。

发布于 2022-10-27 18:30

《易经》其实有好几种,周易只是其中之一。按照古代的说法,《易经》包括夏代的《连山易》、商代的《归藏易》,周代的《周易》。所以,可以这么理解:《易经》包括周易,周易属于易经。但流传到今天的易经也只有周易了,所以,在如今很多场合提到的易经,其实也就是指周易。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书”,它是由八卦衍生而来,据说是三皇之一的伏羲发明了八卦。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代则是《周易》。后来《连山》、《归藏》失传,只有《周易》传了下来。

另一种传说是五帝中的神农炎帝开创《连山易》、轩辕黄帝开创《归藏易》,后来这两种均失传。现在流传的易经版本是周文王所创的《周易》。

比较这两种说法,共同点是都认同《周易》是周文王所创,从周代开始,《连山》、《归葬》则是在周之前,区别只是五帝时期还是夏商时期。

当然,今天人们所说的《易经》其实一般都是在指《周易》。 严格来说,这里面其实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真正的《经》,另一部分则是《传》,可理解成“传授、讲解”易经的知识点。也就是说,《经》是教科书,《传》是教辅,两者一起构成了《周易》。

编辑于 2022-03-10 14:06


替古言立左道,为今人开旁门。


我们在上一篇 一张图看清易经来龙去脉 说了易经已经发生几次版本改进,那么我们现在用的是哪个版本呢?


我们知道,以《伏羲易》为根,发展出了《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种易学。




据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了。那么这两种易学,是不是真的失传呢?


或许并不是这样,可能只是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日用而不知而已。


所以一般认为,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


我们常说的《易经》,其实指的是《周易》。而《周易》的创造历程是相当漫长的。


它的诞生、发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人”代表人物,“世”代表时间。


“三圣”指的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三古”指的是上古、中古和下古。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周易》的创造有三个关键人物,时间经历了三个时期。






01 上古伏羲创易



伏羲在黄河观龙马,得到了河图;在洛水观大王八,得到了洛书。


伏羲深受启发,描绘了自然符号,创造了易经雏形,这就是《伏羲易》。


易学都是以《伏羲易》为基础,创造出来的。


《伏羲易》是所有易学的根源,是易学的初代版本。


这个时候,《伏羲易》只有符号、图像,还是一本无字天书。




02 中古文王演易









周文王被商王帝辛丢进了监狱,在监狱里面不知天日,想着怎么打发时间呢,就开始研究《伏羲易》了。


他对《伏羲易》进行推演,终于有了结果,找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所适用的行为指南


这就是《周易》的第一部分——《易经》。




03 下古孔子释易






有经就有传。


有《易经》就会有《易传》。


据说,晚年的孔子非常痴迷于《易经》。他对《易经》爱不释手,以至于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翻断了几次。


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出处了。


孔子这位圣人呢,他不讲课。学生有疑问了,他才会解答。所以他和周文王一样,也是闲的没事干。


他又觉得《易经》写得太好了,就把周文王写的《易经》给翻译了一遍。


这就是《周易》的第二部分——《易传》,也称《十翼》。






《十翼》就相当于给《易经》装上了十只翅膀,让《易经》的内涵更加丰满。


从此《易经》就具有了人文意义,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上升到了哲学的层次。



- THE END -


编辑于 2021-11-21 10:10

《周易》就是《周易》。

“易经”之称,是没有成功读懂《周易》原文对伏羲《易》、《周易》和巫咸氏卦卜的笼统称呼,最早见于《史记》,我《中国太极史》已作了记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易》原文却一直没有被成功读懂,“易经”的混乱内容更加严重,也严重阻碍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尤其是不少人,打着“易经”的旗号信口开河、哗众取宠、牛头不对马嘴地满嘴跑火车,虽然个人牛逼了一陈,却破坏了中国古代哲学研究。

我们要成功读懂《周易》原文,维护国学权威,就可以明辨易学中的各种内容。如果曾经打着“易经”去牛逼的人,就会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愧疚了。

编辑于 2022-03-10 09:56

以图来说明简单明了。

发布于 2022-07-10 11:57

《易經》歷史上有三部,《連山》《歸藏》《周易》,分別對應“夏”“商”“周”三個不同的歷史朝代。《連山》以“艮卦”為起始,《歸藏》以“坤卦”為起始,《周易》以“乾卦”為起始。周文王演化的《周易》後來還發展為“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周易》衹是《易經》其中之一。可惜的是《連山》《歸藏》兩部“易經”已經失傳了【之前聽說過有个少數民族家傳的有孤本存世和考古有挖到,不知道真假。】。

发布于 2022-03-10 08:58

很多人对于易经的起源不是很了解,认为易经的卦象无法去理解人性本质的道理,易经的本源是从卦象里去认知万物本源的道理,从而去寻找人类生活的规律与人生的轨迹。直到汉代的孟喜与京房才开始根据64卦去提出象与数的学说,所以他们就创造了“卦气说”、“纳甲说”、“飞伏说”等等理论,从而建立起了象与数的学说在易学进入人们生活里的理论根据。


事实上,要去理解易经,必须先了解《易》,《周易》与《易经》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先从 “易”,“周易”与“易经”的区分来分清楚,因其论述都不一样,其中心思想也不一样。


《周易》成书约于西周或早期东周时期,大部分都是当时卜筮占卦后,所记录的事项,所以根本没有五行的象数,阴阳与卦序的论述,而占卜的象卦辞与爻卦辞都是根据当时卜筮者对于易经卦象里的理解而得来,现今易经的版本里,其中大部分象卦辞,爻卦辞与卦名都已经被后来儒家弟子在注释周易时,给修改成儒家思想了。


《易》应该就是指《连山易》,《归藏易》与《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今日所得都是断简残篇无法窥视全部理论根据的面貌,所以是否如传说中所说的为夏朝与商代的卜筮者的记录,还是后代人的穿凿附会之言,已经无从考证,今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比较完整。所以后代人的据传《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坤为首卦,故名为归藏;《周易》则以乾卦开始。事实上,也都是传说,古代真正的“易”是没有顺序,也没有五行,象数与阴阳属性之说的。


《易经》就只是指《周易》的经与传,其内容则包括了《象传》《系辞》和《彖传》,成书于秦汉时期。所以易经才分为“经”与“传”,经即为卦象名,卦象辞与爻象辞,而传即指《十翼》,即《易传》,是汉朝以后的儒家弟子对于《周易》再作注释的著作,其中的论述均围绕着儒家思想而做的,著作的内容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所以研究易经还是最先要从易经的卦象里去理解《易》的本源,再配合《周易》的卦象辞与爻卦辞的原意去理解,才能参透真正易经卦象的启示原理。至于儒家思想的易经与后代学者所注释的易经都只能做参考用,不能一昧的相信。

发布于 2022-08-10 13:19

《易经》通常是指:

1.《周易》、《连山易》和《归藏易》三本经书的统称

2.《周易》

因为《连山易》和《归藏易》失传,只有《周易》流传了下来,所以现在大家通常说的《易经》多是指《周易》。

3.《周易》中周文王所著部分

这部分只有卦名、卦序、卦象、卦辞和爻辞,被称作《易经》。而孔子和他的弟子所写的那一部分,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序卦传》、《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杂卦传》这十篇文章;被统称为《易传》。

而《周易》通常是指周文王的《易经》与孔子的《易传》合二为一。

编辑于 2022-02-05 17:54

元观---不是每一个观点,都可以叫元观。

浅谈《周易》与《易经》的区别:

易的思维是中国古老的智慧,作用是对天地万物自然人文的了解,它是一套认识世界自然及人文法则的原理,这一套法则基本上是以一套演算系统以进行事务知识或资讯的预测,自夏商周以来,一直是中国古老的神祕智慧,且被认为是与鬼神沟通而问告神灵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操作方式,迭经演变,而所提供的资讯,也随着问告的问题而不断累积,至周朝初年,就问告的方式以及所提供的知识,逐渐形成一套确定的符号及文字的系统。即是现今所见的《易经》卦爻辞系统,故而又称《周易》。

  《周易》在文字确定之后,又继续在中国文明史上扮演更多的角色,它不只作为问告鬼神以求索讯息的系统,它更作为人事管理及政治伦理的智慧宝典。至秦汉以后,更多得自然科学的知识亦借由此套系统的文字及符号的重新界定及组合而被表述出来,结果,《易经》便成了万王之王,几乎一切古代中国的知识系统都在同一套文字及符号系统中被陈述出来,俨然成了所有知识的百宝箱。

《易经》原为卜筮之书,是中国古代传统占卜成果之集结的作品,可以说夏有夏易,商有商易,周有周易。可惜现存夏、商之易资料不全,今日所见,基本上就是《周易》。在占卜的学问中,包括了占卜的法则、结果的诠释、预测的准确与否等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需要一套世界观的知识,所以就在占卜行为的全部过程中,建立了中国古代对世界认识的诸多知识。

至周代以后,周文王等重要周文化的创建者,又对易学的知识作了重新的检讨,建立了周初的定本,流传至今,是为《周易》。《周易》成书之后,因为其中体例完备,架构森然,反过头来提供了后人对于世界观知识再作研究时的参考起点,因此《周易》以其符号系统与观念系统,对中国哲学的儒家形上学、道教世界观、科技文明知识等自然哲学上,都形成了重大的影响,包括:中医、天文、历算、气象、命相等。

编辑于 2023-02-07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