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书籍
《周易》

《周易》这本书是如何形成的?

关注者
0
被浏览
79

2 个回答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易经》了,随之也出现了不少讲解易经的大师,讲的神秘莫测。 这一方面加固了《易经》的神秘性,另一方面,也给很多人形成了人生可以卜算未来的心理暗示效应,于是很多人都将《易经》奉为瑰宝,试图用来解释大自然的运行法则、预测未来。 但也有人认为,《易经》有迷信色彩,应该摒弃。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看待呢?

如果从发生学渊源及根由上看,根据目前的考证,我们可以认为《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有符号表征的思想源头,它是理解我们传统文化思想之根的一个铺垫。但是易经并没有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周礼.春官.大卜》中记载“一曰 《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之法”。 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产生于周文王时代或更早),在这之前还有《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归藏》之前还有《连山》(产生于伏羲时代),目前只有《周易》流传了下来。在春秋末期,易经名称是《易》,后因被孔子整理过,故称《易经》。而正是由于孔子的研究和整理,易文化由松散的符号系统升级为精炼的语言系统。

在很多人看来,易经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思想章本,主要是因为信息量太低,以至于我们现代人难以了解究竟。 事实上人类在早年文明初期,信息量都是极低的,也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地的人类原始文化在那个时代都处于神秘期,或者都呈现出神秘状态,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早年的历史,都是神话史。

神秘的本质是因信息量过低而产生的疑惑(例如朝鲜,在外界看来非常神秘,主要是因为它对外释放的信息太少)。 而人类对神秘的态度要么是由神秘引发对神学或玄学的崇信,要么是引起对无知的好奇、疑问及深究,从而导出无知革命。前者通常都止于浅层应用和思想僵化,形成信神或信命文化,而后者通常会形成纵深于本源和底层逻辑的探究,导出哲科和理性思脉。

如果抛弃神秘,回归理性,不从占卜、算命的角度来看《易经》,我们知道它是发生在东亚地区前文字时代的非文字符号系统(约公元前3300年左右,此时甲骨文还没有诞生)。《易经》产生的目的主要是用于维护当时人类的生存。 人类文明的前文字符号,是比文字更简单、更原始、更稚嫩的符号,承载的信息量比文字系统小很多,而在文字诞生后,人类所有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系统的构建都是基于文字符号。

诞生于文字系统前的《易经》,承载着中国早期最原始的思想体系,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端,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底层构建,对后续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今天的人看待《易经》,感觉极难理解,绝不是因为它本身过于高深莫测而导致的,而是因为使用文字的现代“文明人”在和易经想要表达的最初含义上的对接,变得困难导致的, 可以说恰恰是由于《易经》隔断了我们的文字桥梁,使得我们难以和它的意境沟通,由此造成易经变成天书,在今天看来变成格外深奥,甚至是无法探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易经》作为一个存在,我们可以了解它、学习它,当然也可以有选择的应用它,但不宜把它视作一个强大、甚至万能的解释系统,用来解释一切,更不宜过分夸大它的作用,让普通人对它盲目崇拜,否则可能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负面后果,甚至是灾难。

发布于 2023-08-15 00:37

《周易》这本书,人经三圣,世历三古,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发布于 2022-11-05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