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鱼眼观色

姓名趣谈|古代姓氏和名字的起源及发展

文:枯木姓名是每个人的代表符号,是区别每个人的第一抽象特征。然而在近五十年左右,人们对子女的起名,变得相对比较随意,经常带着时代烙印,诸如国、家、民、明、红、英等等。尤其是近些年,两字的姓名增多,因而经常出现重复,甚至经常出现在一个班里就有重名重姓学生的现象,以至于带来诸多不便。然而上世纪以前,每个人的姓名是非常讲究的。姓名不但是一个人的符号,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希冀和愿望,是华夏灿烂传统文化的优秀体现之一。人的姓名涉及到姓氏文化、语言文字、天文地理、艺术宗教等等多门学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丰富,多姿多彩,是一门值得探讨的学问。中国人的姓名,在古代包含姓氏、名字、表号、地望等等。其中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一般情况下只能继承。而名字表号则是由父母或自己命名,以示区别。姓氏名字等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完整的姓名特征,极少出现重复,因而非常科学和富有意义。姓氏由姓和氏组成,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不变的,而氏则不断变化。在上古时期,最早为母系社会,由于人们对生理现象了解不多,因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抵抗恶劣环境,是以同母所生的子女组合成的部落共同生活,并且源自神灵崇拜,每个部落都有崇拜图腾,于是结合图腾自称为“某氏族部落”(当时尚未出现文字),氏就此诞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分工合作的形成,人们对男女生理现象有了了解,并且男子生理条件的优势,使得主宰的地位逐渐凸显,于是出现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这时候部落首领为推选制,在部落内为了区别不同父亲所生子女,根据父亲形成了同父团体。随着剩余劳动成果的增多,分配偏向于部落首领或者人口占优的父系团体,这些优势群体逐渐壮大,久之不断淘汰弱者,逐渐形成单一祖先的父系社会。依笔者推测,“三皇时代”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等都是处于过渡时期,一直到了黄帝时期才确立了真正的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社会,产生了文字,为了显示区别,逐渐形成了同父后代的“姓”(当时称为氏,诸如《说文》:“黄帝居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女性始祖传下的氏族人群组成,这说明姓是氏的延续和转变。然后随着成员的增多,为了追求更多生产资料,氏族部落开始分化,由相近血缘的男子带领出去成立另一部落,为了区分同父后代的不同群体,于是称之为“某某氏”,“氏”的字意发生变化,不再是以前包含不同姓的大范围的氏族部落,而是同姓以下的小部落,诸如上古时期的“五帝”: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尧(陶唐氏)、舜(有虞氏)等,都是同姓祖先,姬姓,但是氏族不同。到了夏朝建立封建社会后,随着人口的更加繁衍,姓氏划分更细,尤其是周朝,由于周天子大量分封诸侯,各诸侯依据宗法制度又进行详细划分,因而同一姓氏同一宗族下面会产生很多分支,各个分支都根据自己祖先有不同的称号,也就是“氏”,于是,氏开始迅速增多以表示区别。正如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言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诸如周是姬姓,后来姬姓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孟孙氏、季孙氏等等。而纵观周朝姓氏,姓延续上古时期的传统,并未发生变化,以表示血脉传承,然而氏却不断变化。氏不但是血脉的继承,更多的是表示身份的标志,还有别贵贱的功能。诸如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并且根据身份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伍子胥原本是伍氏,在其被杀之后,其子逃到齐国,地位大不如前,就改为“王孙”氏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所谓的“礼崩乐坏”),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姓氏也越来越多样化,或祖先姓氏名字,或地名、职业、官职、居处等等,五花八门,非常丰富。如《左传·昭公·昭公三年》记载晋国大夫羊舌肸说:“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羊舌肸,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可以看出当时姓氏已经非常繁杂。秦朝统一后,姓氏逐渐合并统一,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这一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基本上和秦汉时期没有太多改变。谈完姓氏,我们再看名字。姓氏是个人的家族血脉符号,与他人共享;名字则代表个人的本身符号,个人独享;并且名和字来历也不相同。在古代,人生下来有名,然而要等成年后才有字,《礼记·曲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就是说,不论男女成年才取字,目的表示成人,然后人们称呼只呼字不称名,以示尊重。然而在父亲和君主面前,不论自称或他称,只能称呼名不能尊称字。并且古人的字,并非所有人都有,而是有贵族身份或者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才有。因为在春秋战国以前,读书识字并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平民百姓很少有机会学习,一直到了孔子“有教无类”以后,才有机会接受教育,从那以后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名,还都有了自己的字。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一般来说,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互为表里,或解释,或相反,或相同,因而“字”也叫“表字”。除了名字,有些文人知识分子还给自己取号,以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或抱负;也有别人赠与的绰号,还有的去世后被“谥号”,后人为了尊称,便以号来称呼。关于姓氏和名字以及表号,上面我们略微解释了其来源和代表意思,下面我们就其中几种略举几个例子。1、“名”和“字”词意相同或相近,表示并列。诸如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其中芈姓自黄帝第八世孙季连之后,周时被封为楚国贵族,后代随姓;屈氏源自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而名和字的“平”和“原”意思相近;正则和灵均,《五臣文选注》:“灵,善也。均亦平也。言能正法则,善平理。”。另外诸如诸葛亮,字孔明,都是亮的意思。周瑜,字公瑾,《左传》:“瑾瑜匿瑕。”,瑜和瑾都是美玉的意思。2、“名”和“字”词意相互辅助,字为名的解释。诸如唐宋八大家苏轼三父子的名字,就是这个例子,苏洵,字明允,“洵”指的诚然、确实,而“明允”指明察而诚信,是“洵”的延伸。苏洵给两个儿子起名,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抚轼而望,高瞻远瞩;辙,车辙,道路所由也,人过留声,燕过留名,无论功过,与车辙无关,苏洵希望弟弟跟着哥哥前行,一生平安。3、“名”和“字”词意相互补充、延伸、修饰。诸如三国刘备,字玄德,玄德为自然无为的德行,而“备”则表示具备、完备。赵云,字子龙,《周易·乾》说:“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张飞,字翼德,羽翼丰满,德行具备,自然可以飞黄腾达。4、“名”和“字”词意相互对立。诸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之意,“退之”则是约束,使其“勿胜过”。宋代文学家晏殊,字同叔,“殊”指特殊、不相同,和“同”的意思刚好相反。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夜晚。5、以官职和表号称呼。古代人非常讲究礼仪,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例如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此外,有的认为称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袁世凯被称袁项城。6、以郡望称呼。古代对名门望族和门第非常看重,因而称呼他人有时候用地望加字来称呼。地望也称郡望,即个人姓氏的祖籍地,诸如三国时期的谋士崔钧,字符平,在三国演义里面就加上郡望称为“博陵崔州平”,看起名字自然是敬仰大诗人屈原,因而名和字都是依据屈原而起。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关于名字的例子,诸如有的名和字之间并无关系,只是仅仅起到区别于他人之意。然而不管哪一种起名方式,都是为了突出这个人的明显特征,从姓名和字号可以立刻和本人对上号,从而避免了重复现象。由此可以看到,古人起名非常科学和富有意境,因为组合变化非常浩繁,以至于很少出现同名同姓还同字的现象。姓氏和名字的传统习俗,从古至今,流传和延续了几千年,一直了上世纪60年代的“破四旧”,才完全发生转变,字号已经不存在,只剩下姓名,以至于到了近些年,重名重姓频频出现和遭遇,对人们日常交往带来了不少尴尬,也给人口管理带来了不少难度。因而,笔者呼吁,希望能够恢复以前的起名传统,每个人不但有姓氏,还有名和字,这样不但人名可以变得更加寓意悠远,富有诗情画意,也显得国人更具有文化素养,更主要的是,可以避免带来重名重姓的麻烦,为人际交往和人口管理带来便捷和减少难度。2020/1/10榆木斋|古代姓氏和名字的起源及发展

文:枯木



姓名是每个人的代表符号,是区别每个人的第一抽象特征。然而在近五十年左右,人们对子女的起名,变得相对比较随意,经常带着时代烙印,诸如国、家、民、明、红、英等等。尤其是近些年,两字的姓名增多,因而经常出现重复,甚至经常出现在一个班里就有重名重姓学生的现象,以至于带来诸多不便。

然而上世纪以前,每个人的姓名是非常讲究的。姓名不但是一个人的符号,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希冀和愿望,是华夏灿烂传统文化的优秀体现之一。人的姓名涉及到姓氏文化、语言文字、天文地理、艺术宗教等等多门学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丰富,多姿多彩,是一门值得探讨的学问。



中国人的姓名,在古代包含姓氏、名字、表号、地望等等。其中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一般情况下只能继承。而名字表号则是由父母或自己命名,以示区别。姓氏名字等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完整的姓名特征,极少出现重复,因而非常科学和富有意义。

姓氏由姓和氏组成,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不变的,而氏则不断变化。在上古时期,最早为母系社会,由于人们对生理现象了解不多,因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抵抗恶劣环境,是以同母所生的子女组合成的部落共同生活,并且源自神灵崇拜,每个部落都有崇拜图腾,于是结合图腾自称为“某氏族部落”(当时尚未出现文字),氏就此诞生。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分工合作的形成,人们对男女生理现象有了了解,并且男子生理条件的优势,使得主宰的地位逐渐凸显,于是出现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这时候部落首领为推选制,在部落内为了区别不同父亲所生子女,根据父亲形成了同父团体。随着剩余劳动成果的增多,分配偏向于部落首领或者人口占优的父系团体,这些优势群体逐渐壮大,久之不断淘汰弱者,逐渐形成单一祖先的父系社会。

依笔者推测,“三皇时代”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等都是处于过渡时期,一直到了黄帝时期才确立了真正的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社会,产生了文字,为了显示区别,逐渐形成了同父后代的“姓”(当时称为氏,诸如《说文》:“黄帝居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女性始祖传下的氏族人群组成,这说明姓是氏的延续和转变。



然后随着成员的增多,为了追求更多生产资料,氏族部落开始分化,由相近血缘的男子带领出去成立另一部落,为了区分同父后代的不同群体,于是称之为“某某氏”,“氏”的字意发生变化,不再是以前包含不同姓的大范围的氏族部落,而是同姓以下的小部落,诸如上古时期的“五帝”:黄帝(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尧(陶唐氏)、舜(有虞氏)等,都是同姓祖先,姬姓,但是氏族不同。

到了夏朝建立封建社会后,随着人口的更加繁衍,姓氏划分更细,尤其是周朝,由于周天子大量分封诸侯,各诸侯依据宗法制度又进行详细划分,因而同一姓氏同一宗族下面会产生很多分支,各个分支都根据自己祖先有不同的称号,也就是“氏”,于是,氏开始迅速增多以表示区别。正如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言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诸如周是姬姓,后来姬姓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孟孙氏、季孙氏等等。



而纵观周朝姓氏,姓延续上古时期的传统,并未发生变化,以表示血脉传承,然而氏却不断变化。氏不但是血脉的继承,更多的是表示身份的标志,还有别贵贱的功能。诸如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并且根据身份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伍子胥原本是伍氏,在其被杀之后,其子逃到齐国,地位大不如前,就改为“王孙”氏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所谓的“礼崩乐坏”),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姓氏也越来越多样化,或祖先姓氏名字,或地名、职业、官职、居处等等,五花八门,非常丰富。如《左传·昭公·昭公三年》记载晋国大夫羊舌肸说:“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羊舌肸,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可以看出当时姓氏已经非常繁杂。



秦朝统一后,姓氏逐渐合并统一,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这一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基本上和秦汉时期没有太多改变。

谈完姓氏,我们再看名字。姓氏是个人的家族血脉符号,与他人共享;名字则代表个人的本身符号,个人独享;并且名和字来历也不相同。在古代,人生下来有名,然而要等成年后才有字,《礼记·曲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意思就是说,不论男女成年才取字,目的表示成人,然后人们称呼只呼字不称名,以示尊重。然而在父亲和君主面前,不论自称或他称,只能称呼名不能尊称字。



并且古人的字,并非所有人都有,而是有贵族身份或者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才有。因为在春秋战国以前,读书识字并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平民百姓很少有机会学习,一直到了孔子“有教无类”以后,才有机会接受教育,从那以后大多数人除了自己的名,还都有了自己的字。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一般来说,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互为表里,或解释,或相反,或相同,因而“字”也叫“表字”。除了名字,有些文人知识分子还给自己取号,以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或抱负;也有别人赠与的绰号,还有的去世后被“谥号”,后人为了尊称,便以号来称呼。



关于姓氏和名字以及表号,上面我们略微解释了其来源和代表意思,下面我们就其中几种略举几个例子。

1、“名”和“字”词意相同或相近,表示并列。诸如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其中芈姓自黄帝第八世孙季连之后,周时被封为楚国贵族,后代随姓;屈氏源自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而名和字的“平”和“原”意思相近;正则和灵均,《五臣文选注》:“灵,善也。均亦平也。言能正法则,善平理。”。另外诸如诸葛亮,字孔明,都是亮的意思。周瑜,字公瑾,《左传》:“瑾瑜匿瑕。”,瑜和瑾都是美玉的意思。

2、“名”和“字”词意相互辅助,字为名的解释。诸如唐宋八大家苏轼三父子的名字,就是这个例子,苏洵,字明允,“洵”指的诚然、确实,而“明允”指明察而诚信,是“洵”的延伸。苏洵给两个儿子起名,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抚轼而望,高瞻远瞩;辙,车辙,道路所由也,人过留声,燕过留名,无论功过,与车辙无关,苏洵希望弟弟跟着哥哥前行,一生平安。



3、“名”和“字”词意相互补充、延伸、修饰。诸如三国刘备,字玄德,玄德为自然无为的德行,而“备”则表示具备、完备。赵云,字子龙,《周易·乾》说:“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张飞,字翼德,羽翼丰满,德行具备,自然可以飞黄腾达。

4、“名”和“字”词意相互对立。诸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之意,“退之”则是约束,使其“勿胜过”。宋代文学家晏殊,字同叔,“殊”指特殊、不相同,和“同”的意思刚好相反。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夜晚。



5、以官职和表号称呼。古代人非常讲究礼仪,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例如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此外,有的认为称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袁世凯被称袁项城。

6、以郡望称呼。古代对名门望族和门第非常看重,因而称呼他人有时候用地望加字来称呼。地望也称郡望,即个人姓氏的祖籍地,诸如三国时期的谋士崔钧,字符平,在三国演义里面就加上郡望称为“博陵崔州平”,看起名字自然是敬仰大诗人屈原,因而名和字都是依据屈原而起。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关于名字的例子,诸如有的名和字之间并无关系,只是仅仅起到区别于他人之意。然而不管哪一种起名方式,都是为了突出这个人的明显特征,从姓名和字号可以立刻和本人对上号,从而避免了重复现象。由此可以看到,古人起名非常科学和富有意境,因为组合变化非常浩繁,以至于很少出现同名同姓还同字的现象。

姓氏和名字的传统习俗,从古至今,流传和延续了几千年,一直了上世纪60年代的“破四旧”,才完全发生转变,字号已经不存在,只剩下姓名,以至于到了近些年,重名重姓频频出现和遭遇,对人们日常交往带来了不少尴尬,也给人口管理带来了不少难度。

因而,笔者呼吁,希望能够恢复以前的起名传统,每个人不但有姓氏,还有名和字,这样不但人名可以变得更加寓意悠远,富有诗情画意,也显得国人更具有文化素养,更主要的是,可以避免带来重名重姓的麻烦,为人际交往和人口管理带来便捷和减少难度。



2020/1/10榆木斋

4617周易坤卦解读周公解梦名字测试三个字起名公司名香港周易大师排名周公解梦大全查询石头2020年雨水节气出生起名梦幻家园新版破解版起名店铺网免费取名梦见火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周易属相运势梦幻花园破解版本下载宝宝起名江姓女孩正月出生起名字起名字颜学名车行起名麻辣烫起个什么名字大全周易消息大义城投公司起名被起诉名下有分期车怎么办猪宝宝取名起名大全忌什么周易风水文章保险公司的起名字算网站起名下载周易软件起名八字五行算命周易取名字大师周公解梦梦见家里衣柜被破坏了化妆学校起名缺木属猪女孩起名苏字怎么起名好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重庆警方辟谣“男子杀人焚尸”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被逮捕武汉大学樱花即将进入盛花期今日春分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奥运男篮美国塞尔维亚同组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国标起草人:淀粉肠是低配版火腿肠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杨倩无缘巴黎奥运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记者:伊万改变了国足氛围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

4617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